SmartMat | 用于柔性电池储能的先进能源材料
精选文章
综述
文章信息
Long Kong, Cheng Tang, Hong-Jie Peng, Jia-Qi Huang, Qiang Zhang.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for flexible batteries in energy storage: A review. SmartMat 10.1002/smm2.1007.
识别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访问全文
1
文章简介
高比能电池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二次电池正在快速进入到柔性电子市场。柔性电池是实现多功能柔性电子器件的关键,因此除高比要求能外,柔性电池也应具备柔性特征,例如可弯曲,可扭曲,可拉伸和超薄等,以适应工作条件下柔性器件的机械变形。
近日,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强教授课题组受邀在SmatMat上发表了题为“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for flexible batteries in energystorage: A review”的综述文章。该综述总结了柔性电池的结构和电池模型方面的最新进展,并讨论了评测不同柔性电池的通用指标,在此基础上,该综述介绍了一些公司开发的商业化柔性电池的原型。最后,该综述总结了柔性电池研发中的关键点,并从实用化角度提出了未来柔性电池设计的挑战。
2
图文导读
图1. 综述总览图。
图2. 柔性电池用于能源存储技术中的重要突破。
图3. 用于描述柔性电池的三个重要几何参数。
图4. 不同材料的柔性品质因子。
图5. 柔性集流体的结构修饰和表面改性。(A)多孔铝集流体;(B)多孔铝与碳纳米管集流体用于硫正极;(C)碳修饰铝箔改善集流体与电极的接触性。
图6. 一维碳纳米管和碳纤维用于柔性集流体。(A)采用模板法制备柔性硫正极;(B)硫碳复合柔性电极及其(C)拉伸引力测试;(D)利用溅射法制备氧化物/碳纳米管柔性电极的示意图以及(E)投射电镜图;(F)基于碳纤维的Ni/Fe电池构建示意图以及(G)充放电曲线。
图7. 聚合物纤维素碳化用于制备柔性集流体。(A)碳化多孔纤维素用于制备硫正极的示意图;(B)碳纳米管负载氧化物/硫化物纳米结构示意图;(C)3D硅碳碳纸电极示意图以及(D)所制备的柔性电极宏观照片。
图8. 用于柔性电池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。(A)锂离子在PEO聚合物电解质中的离子输运机理示意图;(B)同时用于电解质和隔膜的双功能固态聚合物电池示意图;(C)3D打印用于制备电极薄膜的示意图;(D)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组成和(E)热收缩性。
图9. 复合电解质和凝胶电解质用于柔性电池。(A)聚合物链固定阴离子,并与LLZO复合的结构示意图和(B)宏观/微观照片;(C)制备PVDF-HFP凝胶电解质的示意图;(D)PVDF-HFP凝胶电解质膜调控锂离子沉积示意图;(E)制备PPN膜过程示意图;(F)PAN和EC对SEI膜影响的机制示意图。
图10. 平板型柔性电池。(A)平板型柔性电池的结构示意图;(B)3D碳纳米管用于制备平板型硫电极的功能示意图以及(C)循环性能;(D)带状水系钠离子电池模型图;(E)2D薄膜电池的循环性能。
图11. 柔性电池特殊构型。(A)由生物质骨骼启发的柔性电池设计概念图;(B)类骨骼电池设计示意图;(C)传统多层电池结构示意图;(D)origami电池柔性折叠示意图。
图12. 纤维状一维柔性电池。(A)共轴型;(B)扭转型。
图13. 扭转型柔性电池及其制备的纺织物。(A)MWCNT/Si 复合物纤维用于电池电极示意图;(B)三种复合纤维电极集成在同一电池的示意图以及(C)该工作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与前期工作对比图;(D)3D打印制备全纤维电池示意图及其(E)制备纺织物示意图。
图14. 商业化柔性电池原型。(A)Jenax带状电池以及(B)在头挂式耳机上的应用;(C)索尼公司开发的柔性电池与无线充电技术联用;(D)三星公司开发的高度柔性带状电池;(E)LG化学发布的线状电池;(F)辉能公司开发的高安全固态柔性电池以及(G)安全测试图。
总结:
物联网和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兴起,为柔性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机遇。柔性电池仍处于起步阶段,目前还缺少相关评测标准对文献报道的柔性电池的机械、电化学等性能进行定量对比,也需要从电极材料选择、电池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,以期获得各方面较为均衡、更加实用化的柔性电池。
3
作者简介
张强,清华大学长聘教授。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、教育部青年科学奖、北京青年五四奖章、英国皇家学会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、清华大学刘冰奖、国际电化学会议Tian Zhaowu奖。2017-2020年连续四年被评为“全球高被引科学家”。长期从事能源化学与能源材料的研究。近年来,致力于将国家重大需求与基础研究相结合,面向能源存储和利用的重大需求,重点研究锂硫电池的原理和关键能源材料。提出了锂硫电池中的锂键化学、离子溶剂复合结构概念,并根据高能电池需求,研制出复合金属锂负极、碳硫复合正极等多种高性能能源材料,构筑了锂硫软包电池器件。这在储能相关领域得到应用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。担任国际期刊J Energy Chem, Energy Storage Mater副主编,Matter, Adv Funct Mater, J Mater Chem A, ChemSusChem, ChemCommun,Sci China Mater, 化工学报等期刊编委。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学术奖励。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浏览在线文章